劇情:薛佛音樂學院大一新生「安德魯內門」一心想進入校內名師「佛萊奇」指揮的錄音室樂隊。他針對佛萊奇要求的曲風標準特別練習而如願以償,但在樂隊第一天練團他就被這位光頭指揮當眾羞辱外加物理攻擊,從打鼓能力到單親家庭都被公開批鬥。深受刺激的內門開始瘋狂苦練,沒多久就打倒正式鼓手取而代之。但光頭的要求愈加嚴苛,內門拼命趕上的同時生活和身心狀態也極速失控,跟女友鬧翻,與團員結仇,練鼓練到一拳貫爆小鼓….只為了保住自己正式鼓手的地位。在一次表演前他出了車禍無法演出又被光頭羞辱,他來個橄欖球員前衝撞倒光頭而被學院開除,但內門私下指控光頭虐待學生也讓光頭丟了飯碗。
內門離開音樂世界後跟父親平靜度日,某天去PUB喝酒遇到光頭現場表演,光頭主動搭話,一臉真誠地告訴內門自己一直對他深懷期待,最後丟出一個攸關日後能否成為職業鼓手的表演邀約希望內門再次上台。內門再三猶豫後答應,卻沒想到這是ㄧ口坑。光頭知道內門私下指控他,所以故意給內門錯誤的曲目讓他在台上開天窗,想永遠毀掉內門的音樂生涯。
內門開天窗後決定逆勢一搏。他再一次上台專打他熟悉的曲子,霸道的節奏直接拖著樂隊配合他演出,連光頭都只能配合他的拍子指揮。結果兩人卻默契無間,心靈相通,成就一場空前絕後的音樂盛宴。最後當神情恍惚的內門看到光頭眼中閃過那一秒的讚許時,以一段狂暴又解放的過門結束表演和本片。
2014年的電影「進擊的鼓手」想必看過的人都深受震撼跟一頭霧水。全片滿滿的髒話、對罵、羞辱,劇情著重在音樂人惡性競爭導致性格扭曲的一面,直接打臉「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這句話XD。除了結尾的開放式結局提供觀眾更多想像外,光頭的教學也引起廣泛討論。多數網友認同他的教學理念而反對他的手段,光頭那句「英語中再也沒有哪個詞比『不錯』更有殺傷力了(There is no two words in English language more harmful than “good job “.)」也成了貌似有理的名言,似乎傳達一種嚴師的原則,但終究只是話術。
要我說的話,這部片就是描述自戀人格老師教出自戀人格學生的過程。片中光頭的言行符合多項「自戀型人格違常」的行為模式,像是剝削他人、缺乏同理心、傲慢自大滿滿攻擊性的言行與態度、自認為有特殊使命、只關心自己、時常暴怒、不時展現「這是我的主場」的權力慾等等。而在他的暴力指導下,學生很難身心健全離去,最糟不是退團,而是像內門一樣變成另一個自戀人格違常者。
影片中光頭都用上對下的態度與他人互動,連同校老師他也不甩,直接開門進去打斷對方教課後來個隨堂考;對學生他完全沒想過何謂表面禮貌,句句不離髒話與羞辱,更別說學生犯錯就等著被他洗到放棄人生;他看不起其他職位,形容指揮是「每個智障都能搖搖手臂來控制節奏」。而他唯一一次用對等態度和內門對話是要挖坑給他跳XD,他沒有展現過任何一次對他人的關心與尊重。「傲慢自大的態度」和「帶有攻擊性的言談」是自戀患者常見的外顯行為,在光頭身上這還不是最糟。
2.
權力是自戀者的偶像,而權力慾則是毒癮。他們一生的言行都是為了追求權力,保住權力,還有展示權力。
自戀人格違常者常出現管太多,無限上綱自身管轄範圍的脫軌行徑。佛萊奇經常說:「如果你敢拖慢我的樂團,我會像殺豬一樣幹死你」、「不是我他媽要的節奏!(Not my fucking tempo!)」、「(鼓手)位子是我的,我想給誰就給誰。」等等。「我的樂團」、「我的節奏」、「我的位子」這些用詞顯示他把屬於音樂學院的樂團當成自己的私產,完全忘了他只是學院聘的指揮。至於對團員丟椅子、摔大鼓;各種飆罵羞辱;蒐集內門的家庭狀況來公開批鬥;隨自己情緒把樂團拖到半夜兩點才放人;不定期當眾折磨他看不爽的團員……他無時無刻都透過言語跟行為暴力來宣示「我是主子」。虐待一向是自戀違常者展現權力的老招,而他們還會自我感覺良好地用「嚴格監督」、「負責」、「教學認真」來狡辯,怨嘆沒有人了解他們的用心良苦,認為整個圈子只剩自己有在做事。(像某XX力量前咆嘯立委)
除了言行暴力,光頭很擅長用「高舉重摔」來折磨不合他意的學生。先稱讚內門是小巴迪瑞奇,下一秒照節奏甩他巴掌;練團前叫他放輕鬆,鼓勵他「你進來這團不是偶然」,後一刻椅子飛過去,拖內門全家出來批鬥。把學生高高舉起重重摔下,前一刻柔聲安撫下一秒咆嘯辱罵的套路他駕輕就熟。然後享受著看學生從呆愣到驚慌發抖到哭泣的過程,接著再發動最後一擊讓學生徹底崩潰。自戀狂無法忍受讓自己失落或失望的人事物,所以他們經常暴怒暴走,如同被針刺到一般。光頭對內門抱有期待,練團前的深情鼓舞是真的並非假掰。但內門一個小節打錯九次,讓光頭相當失望而失控。自戀狂無法接受事情不照己意發展,遇到障礙他們一概用霹靂手段希望短時間消滅,最好連後續的潛在威脅都一併斬除。所以當眾羞辱出包的團員一方面出氣一方面是殺雞儆猴,讓其他團員自動繃緊神經不准出錯。而高舉重摔是要徹底摧毀犯錯團員的自尊,用恐懼掌控他言聽計從。
光頭把樂團當做自己的,樂團的成敗已經代表他整個人的存在價值。這種心態上的「越界」是自戀狂的常見思維。我曾在幾間店家遇過這類店員。明明只是老闆聘的員工,態度卻一副「店歸老子管」的跩樣,他們把這種態度曲解成自己認真負責熱愛工作,然後陶醉其中。他們分不清人我來往的界線與職權職務的範圍導致頻頻踩線。一廂情願以為自己待人真誠,工作積極,態度專業,無法理解為什麼身邊多數人都跟他保持距離,為什麼自己很難交到朋友而且不時就得罪人。看不到自身問題的自戀者也不意外地把問題歸咎於別人情緒化、想太多、玻璃心,但卸責他人只讓他們繼續被孤立,身心持續草莓化、玻璃化,虛弱到一個質疑或一句話或一個眼神就可以刺激到他(她)。
3.
「自認為有特殊使命」與權力慾是一幣兩面,互為表裡。
光頭認為自己有義務逼學生突破極限來逼出下一個查理帕克,他認為膚淺的讚美只會讓他們自滿而無法超越自己成為偉大樂手。當內門質疑這種逼法可能會逼走下一個偉大樂手時,光頭很自以為是地說「真正的查理帕克永遠不會放棄。」實際上他的逼法讓另一個鼓手坦納放棄音樂,另一位被他看重的薩克斯風手席恩上吊。如果在合理範圍的嚴格要求下他們很有機會成為優秀的音樂家,而光頭毀了他們的音樂路,甚至一生。
「英語中再也沒有哪個詞比『不錯』更有殺傷力了」顯示出光頭恨鐵不成鋼、棍下出高徒的態度,但事實上多數老一輩教育者高估「棍下」與「高徒」的正相關,而沒有想過或是不敢去想其反效果。我倒認為真正的查理帕克或Yoshiki 根本不需要老師自以為是地去逼,他們不會因為旁人說句「幹的好」、「不錯」而自滿,他們會貪婪地繼續追求更好,希望達到心目中的完美。而容易自滿的樂手再怎麼逼也逼不成大師,而且,何必每個樂手都一定要當偉大音樂家?誰說學樂器就只能走超越巔峰這條絕路?逼每個學生都要成為偉大樂手,是真為學生好還是老師名利優先?「我從沒擁有過自己的查理帕克」這話露餡了,大家都知道教出一個高手足已讓老師賺個缽滿盆滿,光頭一口漂亮的使命感終究只是拿別人小孩的新鮮肝來幫自己挖金。
光頭又說:「我他媽努力過了,我永遠不會為自己的努力而道歉。」事實上努力的人是那些被光頭壓榨的學生,光頭只是坐收學生帶給他的利益。而他毀掉的學生數量是他被活吊路燈一百次都無法彌補的罪行,努力如果沒有道德基準,那任何發動大屠殺的專制瘋狗都可以狡辯自己在為國為民,一個老師可以用嚴格要求的名義虐待學生控制學生,等出事了再來裝可憐說自己熱心過頭。這種自認為的使命感讓自戀違常者合理化自己每個錯誤行為,羞辱叫「諄諄教誨」,毆打叫「行動指導」,標準嚴苛叫「嚴格要求」,高舉重摔叫「挫挫銳氣」,最後說自己是教學認真,堅守教育崗位。自戀者一直活在自己騙自己的循環,有時被騙到感動,有時連自己都騙不過去。
不過光頭這三句狡辯要迷惑音樂圈人士綽綽有餘,因為樂手生活圈窄小,日子就是練琴教課表演沒時間接觸外界資訊,導致他們普遍缺乏社會經驗。加上音樂圈不但封閉而且上下階級觀念很重(越走古典樂越如此),所以光頭這套歪理搭配言語跟肢體綜合虐待的組合拳就暢行無阻。而內門就是他的「成果」。原本性格內向但不失溫暖的內門在光頭的虐待下跟身邊人們不是疏離就是結仇,也直接複製光頭的滿嘴髒話。光頭的身教是「強者羞辱弱者天經地義」,所以他原本和小樂團的康納利有說有笑,後來變成罵他「翻譜的賤貨」;為了坐穩正式鼓手,他用自以為坦誠的傷人態度跟女友提分手,而這女友是他一開始主動追求的。
內門高速往自戀人格違常滑去。
4.
影片末尾,內門體力耗盡,眼神恍惚,看到佛萊奇第一次對他閃現「認同」的目光後,面露欣慰。同時他的命運也定了。他繼承光頭的自戀,繼續他們自以為是的使命。不斷壓榨自己去超越顛峰直到早年暴斃,這也許對音樂圈後輩來說是好事;或是轉行老師,苛求虐待或不擇手段利用他教到的學生,他會覺得自己跟光頭一樣是要培育下一個巴迪瑞奇,覺得「Good Job」是句毀滅學生的讚美,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音樂。可以想像又有學生會被他逼到自殺或心理出問題,更慘地就是有學生繼承這份扭曲價值觀然後再傳承下去,成了內門二世或是佛萊奇三世。
內門這類人在社會中為數不少,通常性格孤僻又崇拜強者,自認為是菁英又渴望成為菁英中的菁英,把自身價值完全投放在某個外在的人事物上,使他們很容易被光頭這種威權強勢者吸引與利用。基於同類,光頭操控內門就像老鳥欺負菜兵一樣輕鬆,內門就是光頭的年輕版。除非修正性格,不然他只能在奴用人與被奴用的角色互換中過完一生。而這類人常常不意外地搞錯方向,以為問題出在自己不夠強,然後苦練再苦練到把自己逼入身心極限。這導致他們越苦練越慘,實力提升就更強化自身的偏執,實力沒提升就崩潰,怎樣都是絕路,這也是多數自戀者的處境。
人要知道自己有幾兩重,清楚認知哪些目標自己做得到哪些根本不可能,然後訂一些自己正常努力範圍內可以達到的目標就好了。不要動不動就設一個超出凡人極限的標準,好像自己達到就成為人上人。追求「人上人」只會讓自己陷入自戀自憐的情緒漩渦中,同時失去身邊那些美好卻不會長久存在的人事物,尤其是那些愛你關心你的人們。人追求虛妄,生活必成災難。追求超出自己資源與能力範圍的人事物就是虛妄。
Mario 發表於20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