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公主殺人事件電影封面  

 

1.

 

        「白雪公主殺人事件」是改編自日本人氣作家湊佳苗的作品,她的書我只看過告白、贖罪、夜行觀覽車,然後就看不下去了。不可否認,告白真的很好看。但這種多人觀點去看待同一個事件,然後各自的觀點都有偏差甚至歪曲的寫作方式……玩第一本我覺得有趣,但看完第二本後就覺得很膩了。每一個角色的自我陳述看到後來都變成一種很流水帳的碎碎念,讓我感到彈性疲乏。還有~~因為是不同角色去敘述同一個事件,所以等於是一個情節要重看好幾遍。如果有六個當事人,你就要忍受主要事件被重複六遍,雖然六個人的敘述在細節各有不同,但在主要的情節上根本大同小異。這種寫作方式我不喜歡,因為等於是主線劇情很短,然後靠著角色的回憶(一堆情節重複)去撐出一本小說(如果有六個當事人,那就表示主線故事大概只有整本書的六分之一)。這種寫作方式和我不對盤。

 

        所以湊的小說我很早就不追,這部「白雪公主殺人事件」也懶得去看原著,直接租片回家。看劇情簡介時感覺蠻沉重的,但整部看下來倒是意外的精彩。片中充滿濃濃的黑色搞笑風格,配樂從頭到尾都是「懸疑加搞笑加八卦」的樂風,讓我一邊看一邊聽一邊笑。也很符合這部片的主題,就是八卦謠言,鄉民肉搜,和網路公審,最後差點又鬧出一條人命。

 

2.

 

        劇情描寫一個香皂公司的美女職員被亂刀砍死後焚屍,然後一位公司內部職員出來爆料美女職員的某位S同事可能是兇手。經過網路就越傳越大,網友對那位嫌疑同事的懷疑和腦補迅速無限上綱。連她念甚麼大學高中小學都肉搜到了。有人還說她是魔女,有詛咒人的能力,以前還燒過神社,從小到大人緣不佳,陰陽怪氣,切菜時特別兇狠,還不時露出邪笑……。另外又有人謠傳她的男友被美女職員橫刀奪愛,案發當天被人看到她用橄欖球員狂衝的氣勢跑去搭新幹線……而嫌疑同事正好在命案後離奇失蹤,更讓網友們看到黑影就掃射。更慘的是連嫌疑同事的爸爸都下跪道歉,看來這位叫「美姬」的嫌疑同事(是可愛的井上真央主演 ^^)真的是黑到跳日本海也洗不清了@@。隨著劇情進展,最後的兇手和真相也合情合理地呼之欲出,作者設下的詭計前後呼應得不錯,但意外性不大就是了。但我認為意外性也不是作者湊佳苗著重的點。

 

       這部片算社會派推理,主要著重在點評網路八卦和網路公審等亂象。其中也演到電視台記者為了出風頭而把資料洩漏到網路,以及在訪問事件相關人時沒有好好分析其中的說詞,而是隨便剪接被訪問者講到的一些比較驚悚懸疑可以吸引觀眾目光的片段來集結編輯。為了收視率,為了出名,電視台和記者為了各自的利益毫不手軟地利用事件和嫌疑者,直到真相大白後除了鞠一個正式的躬之外就一副甚麼事都沒發生的模樣。除此之外,劇情也帶到校園霸凌和職場上的比較和競爭,讓觀眾發現網路公審、職場鬥爭、校園霸凌,其導火線都是謠言、耳語和八卦,而火種則是某些人心中的羨慕嫉妒恨。

 

        電影中出現類似「社會秘密檔案」、「刑案現場」的綜藝節目,對此事件大加分析,還請到甚麼心理學家或是相關警務人員上台評論。但電視台所提供的消息來源都只是網路鄉民的八卦,最多也只有各個事件相關人的一面之詞,採訪記者也沒有詳細分析每個相關人的證詞是否有誤。然後該綜藝節目喜歡用聳動的語氣和懸疑的配樂來製造推理片的驚悚感,這也是創造收視率的一個方法。這段劇情狠狠諷刺了現實生活中不少類似的綜藝節目或談話節目,日本和台灣都不少。

 

3.

 

        觀眾可以從電影中看到不少見風轉舵的網路鄉民,真相未明時就先當網路法官判女主角死刑;真相大白後馬上又變成修女神父,認為女主角好可憐,永遠支持她……尚書大人當得可真熟練,角色轉換間完全沒有掙扎猶豫或是絲毫良心不安。肉搜霸凌完女主角後馬上就去肉搜霸凌派遣製作人了,連人家住哪裡年收入多少都不放過。這些欺負他的人當中應該有不少在之前還稱讚他既會評論拉麵又能獵到獨家新聞,風向一變,大家馬上抄起傢伙打老鼠。完全沒有反省自己之前是怎麼跟著電視台和網路起舞,把女主角當老鼠打的鍵盤俠行為。

 

        說到網路鄉民,不少人是搖頭嘆氣。我看的幾篇網路上關於本電影的心得評論,也都是針對鄉民的容易被煽動,沒有思考能力,匿名制導致發言肆無忌憚毫無底線,講錯話也不會道歉的種種惡行來批評。以上對鄉民的這些批判,我都認同,但我覺得有一些不對勁之處。我認為這些針對鄉民的批評,有一個盲點,就是「以為網路鄉民就是鐵板一塊,是一群價值觀單一,想法一樣的人群」。

 

        實際上,人的想法百百種,兩個人看同一件事就有兩種不同的看法,十個人就有十種各自的觀點,或許有共同處,但其中一定會有差異。網路鄉民成千上萬甚至幾百幾千萬,各自具備不一樣的專業技能和生活經驗,要說某個人或是某個團體可以輕易在網路上帶風向,我覺得很難。頂多就是短時間可以騙過大眾,但最多一個月,這種帶風向很快就會被踢爆。就我這幾年觀察,目前還沒有出現有甚麼人或團體在某個新聞上成功誤導整個網路上的鄉民過。頂多就是誤導了某一群網民,但一定也有其他網民不信官方說法或是主流的網路觀點,然後就會對這種主流風向開始踢館。像是去年鬧很大的林奕含上吊事件,一開始的幾個月,陳國星真的是被不少網友當成強姦慣犯(包括我@@),一整個身敗名裂。不過當時也有一些網友主張這是一場妳情我願,之後感情生變才鬧翻的事件。可見網路的主流論述也不可能說服所有人。等到法官花了幾個月的時間調查,然後公布調查結果後,網路的風向又不一樣了。

 

        在電影中,我看到有些網路鄉民其實沒有被派遣製作人帶出的風向牽著走。在女主角的名字被洩露到網路後,就有網友出來質疑派遣製作人把採訪消息放到網路上的作法是否妥當;也有其他網友主張把發言者把女主角的名字刪掉,「她又不是兇手。」;還有別的鄉民罵追問女主角名字的網友們白目,「白目好多~」;更有網友罵製作人「不敬業的人渣」,認為製作人違反工作倫理,只是個派遣的白癡……等等。可見,網路鄉民中也有人在思考,在理性判斷,並不是所有的網友都會被帶風向。他們在看法和想法上絕對不是一塊鐵板,而是四分五裂,不僅觀點不同,也相互牴觸。如果把所有網友都看成同一類人,認為他們所有人都不具備思考能力和理性判斷,那也太偏頗,也太自以為是了。只能說有一部份的網友是很容易被帶風向,但也有另外一些網友,是不會輕易被誤導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人性沒有我們想的那麼脆弱,而群眾也沒有我們或是一些知識份子所以為的那麼笨。甚至那些群眾反過來看我們,可能也覺得我們是沒有思考能力的白癡。

 

4.

 

        之前我曾經看過一個文學評論者大言不慚地說「鄉民是一群用仇恨餵養的生物」,可是這位大言不慚說鄉民充滿仇恨的所謂文學評論者,在我眼中也不過是另一個充滿仇恨和優越感的鄉民,可能跟他眼中所看到的那些仇恨酸民同等貨色。

 

        這一類的人很習慣去批評「大眾」。像是批評網友沒有思考能力,像是批評群眾容易被煽動,有的人甚至無限上綱去批評台灣人沒有民主素養,奴性重,貪小便宜哇啦哇啦的(像是某兩位叫酥餅和雜魚的網紅)。這些人的起口式往往是「台灣人就是怎樣怎樣怎樣~~」、「群眾智商兩三歲」、「鄉民就是跟著風向跑」……之類,數年或是十多年來始終如一。那些臉書網紅是代表人物。

 

        這種批評其實了無新意,說穿了這群傢伙就只是想滿足自己的優越感。透過批評大眾無知無能,來彰顯自己是精英,自己有多麼「眾人皆醉我獨醒」,多麼曲高和寡。同時他們也在推卸責任,給自己的生活挫折找藉口。他們覺得自己人生的失意「都是無知愚昧的大眾害的」,「都是台灣人短視近利把整個環境搞爛害我沒辦法站上舞台展現自己」,「都是台灣人不覺醒,奴性重,職場才會這麼高工時低工資慣老闆一堆」……簡單講就只是做錯事的小屁孩在推卸責任而已。更慘的是一堆超過三四十歲要老不老要死不死卻又超愛倚老賣老、高己卑人的酸臭流氓們也很愛搞這套自以為在指點社會其實在旁人眼中根本是耍智障,比國中二年級學生還要幼稚的推卸責任手法,我真的無話可說^^|||。要活得像那群網紅那樣人格和心理雙重扭曲,我真好奇他們是怎麼辦到的 XDD。

 

(未完,待續)

 

Mario 寫於2018.1.3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自由時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