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名狀     

 

              1. 詳細劇情

              時間是1860年,清帝國正面臨太平天國叛亂,戰火連天。「龐青雲」(李連)是清軍將領,在一次與太平軍交鋒時因為友軍魁字營袖手旁觀,讓龐青雲軍隊被全滅,只剩龐裝死逃過一劫。

                龐四處流亡,路上巧遇某歌女「蓮生」,兩人同宿一夜,蓮生鼓舞龐青雲重新振作。之後龐流落破鎮,,為了一頓飯而加入賊兵,在襲擊官兵的戰役中嶄露戰鬥能力,得到山賊王「趙二虎」(劉德華)和二頭目「姜午陽」(金城武)的賞識。而他到了山寨才知道那位露水姻緣的歌女是二虎的老婆。可是官兵主力隨後直搗賊窩,把賊兵奪走的戰利品全部搶光並開槍殺人。為了幫祝山賊脫離苦境,龐建議趙二虎帶所有人投靠清廷,成為官兵。為了堅定決心,三人各殺一名無辜旅人,立下「投名狀」血誓。

              龐青雲帶領800賊兵投靠朝廷、成立山字營後馬上面臨第一場硬仗「舒城之戰」,面對敵5000的劣勢下打出漂亮的勝仗。之後勢如破竹,連戰皆捷。但到了蘇州之戰卻久攻不下,僵持九個月。面臨彈盡糧絕、朝廷不給補助,山字營瀕臨全滅的狀況,二虎潛入蘇州城刺殺敵軍首領。卻被首領抓住,而首領卻自願投降並自殺,交換條件是要二虎照顧他的4000名手下。蘇州城攻下了,但山字營沒有多餘糧食餵養4000名降兵,於是龐下令屠殺降兵,這個命令也讓龐與二虎從此有了裂痕。

                之後山字營一路打通關,最後拿下太平軍首都南京。但二虎不理會龐的命令擅發軍餉;姜午陽發現龐大哥和二哥老婆搞外遇…..都讓「投名狀」血誓面臨挑戰。隨後龐青雲一路高升,朝廷授予兩江總督職位,但交換條件是要龐殺死不好管的趙二虎,龐為了職位,親手下令暗殺二虎。卻在暗殺之前被午陽得知,午陽以為龐是為了奪女人而動殺機,於是遵守投名狀血誓「外人亂我兄弟者,視投名狀必殺之。」,殺死蓮生。但無法挽救二虎的命,二虎被龐的手下亂箭射死,當午陽趕到時,只看到屍體。

              殺死二虎後,龐榮登兩江總督,而在就職典禮上姜午陽出面行刺,遵守「兄弟亂我兄弟者,視投名狀必殺之。」的血誓。兩人亂鬥之下龐青雲突然身中數槍,原來朝廷害怕龐青雲勢力坐大威脅中央,於是安排槍手在就職典禮上暗殺。當龐倒地時姜午陽趁機補上數刀,了結了龐青雲,而姜午陽也因行刺朝廷命官而被凌遲處死。

             「投名狀」是2007年由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三位一線演員聯手演出的電影作品。無論音樂、音效、場景、聲光效果、演員演技、劇情編排都是一流。


2.劇情心得


            劇情不難猜,從投名狀的誓言「外人亂我兄弟者、兄弟亂我兄弟者」,全都「視投名狀,必殺之!」,再配上影片中龐青雲、趙二虎、蓮生之間的關係,就可以推測出結局。但屠殺4000降兵算是劇情一大震撼炮,老龐也真夠心狠手辣。

                龐青雲性格就是「冷靜算計,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勸二虎和午陽投靠陳公、以800人鬥5000太平軍、殺部下以立軍威、和魁字營談條件以換得軍糧、違反承諾殺4000降兵來保住軍糧、最後殺二虎以謀得兩江總督大位……龐青雲的判斷冷酷又精準。他的目標是坐上大位來照顧百姓,所以在謀得大位的路途,犧牲多少人都可以。當然他並不冷血,下令殺二虎時他還痛哭一番。但他的「犧牲少數,照顧多數」價值觀,依舊讓我難以接受。

                相較之下,二虎很注重人際間的道德原則,寧可捨大位而維護道義誠信,「人無信就是畜生!」就是他的名言。在影片中可看出二虎對官場的鬥爭算計完全無知,所以他和龐青雲不和是早晚的。而且他不是可以掌握大權的人,因為這種人一握大權,就會容易得罪人而被幹掉。更何況他對身邊人的提防心太低。

                午陽性格接近二虎,但又有一點龐的算計影子。所以在屠殺降兵時他站在龐青雲這邊,但看到二虎的屍體後又讓他不計代價去刺殺龐。三人裡面算是他最強烈地想維護「投名狀」血誓。「外人亂我兄弟者」、「兄弟亂我兄弟者」的刺殺行動,都是由他發起。我感覺他是擺盪在龐青雲和趙二虎的價值觀之間,但最後因為二虎的死,而讓他醒悟。最後的刺龐行動,除了維護投名狀血誓外,我感覺他也有一點「因為自己間接害死二虎,而贖罪」的味道(因為他曾支持過龐,當面反對二虎)

                蓮生在整部片就是擺盪在兩個男人之間,兩個都對她很好,但就她的情與慾來說,龐青雲全勝;但二虎在傳統與名份上有優勢,而實際上二虎也沒有虧待她,沒有搞大男人主義,這讓蓮生完全不知所措。後來卻陰錯陽差被午陽發現了她和龐老大在偷吃……而午陽進一步以為大哥是為了女人才要殺二哥…..倒楣的蓮生就這樣被「必殺之」了~~終其一生,她就是一個無力決定自己人生的可憐人。

                有網友提出觀點,認為「因為立了投名狀,三兄弟一心,才能在舒城之戰中殺出重圍,以少勝多。」但我認為就三人的個性來說,就算不立投名狀,只要做尋常的兄弟結拜,我想一樣可以在舒城之戰中突圍。畢竟三人都算是重情重義,而且還沒遇到之後的價值分歧和感情、權力上的紛爭。

 

3.觀後感

 

                簡單來說,「投名狀」就是整個悲劇的中心,因為這種「歃血為盟」的黑幫式立約有很致命的缺點,就是把人與人的關係變得毫無彈性,如「只能合不能分,只能齊心不能分歧」等等。可是環境跟人是一直都在變的,所以這種立約會一直面臨考驗。而這種誓約等於是要立約者從今以後都不能有行為和想法上的改變,等於不許立約者思考、成長、有不同的意見,這根本反人性,最後一定是悲劇。

 

                「結拜兄弟」關係本來算稀鬆平常,但因為「投名狀」而整個硬化,而結拜者又各幹掉一個無辜人,所以也承擔很大的心理壓力。在「我都殺了人來結拜了,所以這關係絕不可以破裂,死都要維護住!」的念頭下,一旦結拜關係出現危機,裡面的人就完全沒有溝通調整的彈性,最後只能訴諸激烈手段。「外人亂我兄弟者、兄弟亂我兄弟者」,全都「視投名狀,必殺之!」。唯一的處理方式只有「殺」,這種關係不搞到兄弟死光那可是奇蹟。如果今天有對男女各殺一人,立個「山盟海誓狀」來期望永不分離,我看不用一年兩人就會互砍外加砍死幾個外人。

 

                   而且,「外人亂我兄弟者、兄弟亂我兄弟者」的「亂」,標準何在?在劇中,沒有看到三位主角在「亂」的定義上有共識,甚麼樣的行為是「亂」?到甚麼程度的行為符合「亂」?沒有嚴謹的定義也沒有共識,就只靠各人自己解讀。而「亂」字在口語和中文意義上又存在強烈的煽動性、指控性,容易讓人自居正義而更衝動行事。每個人都有一套對「亂」的主觀解讀,然後對自己認定的符合者就「殺」……那不就跟「私法」、「私刑」一樣恐怖?每天都殺來殺去,有多少命都不夠殺。更可怕的是,這種約一立下去,時效性是到死為止~~~不就跟賣身契一樣?

                相對於這種「黑幫立約」,現代人常使用的是「契約」。「契約」是經過雙方或多方討論過後,就達成的某些共識和規則寫在紙上,簽名蓋章,由雙方共同遵守。一段時間後,雙方在重新討論契約內容,重新達成新共識,再簽名蓋章,執行。首先,雙方可以針對契約內容互相討論,當達成行為上的具體共識時才簽約,然後一段時間後又可以重新討論契約內容,也可以做修改或維持原狀……如果某一方在行為上破壞合約內容,也是由律師走法律程序解決,避免私下流血。「契約」避免掉黑幫立約的缺點,也是現代社會常用的立約方式。

 

                「投名狀」或許是虛構的血誓,但有其現實含意:每個人永遠都要避開這種「黑幫式立約」,儘管現代社會已經用「契約」取代「斬雞頭」,但不代表這種血誓就已經絕跡,甚至有人會把「血誓」包裝成契約的外皮,誘騙他人出賣身體。台灣一堆血汗公司不就這樣搞?更不要說黑道等地下世界了。

 

                不過,「中華民國」本身就是一個黑幫組織。所以這種掛著契約外皮的賣身契是到處可見。所以,繼續讓中華民國存在,那台灣這塊島,永遠都被黑幫統治。

                                                                            Mario  2015.8.1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自由時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